(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5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纳瓦尔·施雷斯塔课题组在《生物保护》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喜马拉雅中部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潜在驱动因素,并阐明了重点保护区域及保护差距。
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景观破碎化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在此背景下,了解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驱动因素以及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等科学问题逐渐突出。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多样化的科之一,受栖息地退化、气候变化和一系列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其濒危等级在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仍存在差距,其空间分布格局及背后的驱动机制也鲜为人知。
研究人员利用喜马拉雅南坡500多种兰科植物的分布数据,绘制了所有常见种、稀有种、附生种和陆生种的分布图,结合气候环境数据和昆虫分布数据,发现不同类群兰科植物多样性格局之间的空间一致性较低,同时潜在驱动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互补算法,确定了兰科植物重点保护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南坡中部的山地和高原,但62%的区域位于现有的保护区网络之外。该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兰科植物保护管理计划必须考虑传粉者的多样性及相关气候因素,同时要针对不同的生命形式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