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老区到山顶之城,历时近10年,把33座大山削平,建造现实版的空中之城,它就是延安新区。这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工程,是如何诞生的呢?
【资料图】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红色精神的发源地,万里长征的终点,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在革命时期,保留了红色火种,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延安地形图
“三山鼎立,两河相交”,说的便是延安的地形,三山指的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两河指的是延河、汾河,三山两河的地貌呈现出“Y”字形的布局。整个区域千沟万壑,密密麻麻的黄土沟,从地图上看,像极了树叶的纹路,素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的美称。
随着经济的发展,延安人口急剧膨胀,其独特的地形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延安整个城区的面积仅有约36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却达到了50万,部分区域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北京、上海等地,人均建设用地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
延安,拥挤在峡谷中的城市
延安城区的住宅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四面环山,依水而建,建筑区仅分布在有限的几条河谷中,地形十分狭窄。每到工作日,数十万延安居民集聚在“Y”字形的三条主干道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整个城区的交通都会瘫痪。城市发展被限制在山河之间,独有的“三山两河”把延安压得喘不过气。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几乎殆尽,狭小的空间涌入不了新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寻找新的出路,人口流失逐年递增。
延安虽然不是陕西的省会,但是其政治,文化的厚度在整个陕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局面,扩大城区发展空间就是延安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延安,位于双肺中间,扼守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
但放眼望去,这狭小山谷之间,地在哪?问谁要地呢?
人们提出了两种方式,腾地和造地。“腾地”就是把不必要的景区用地,人文用地,绿化用地拆了建设住宅区。延安的人文景区主要以抗战时期的革命遗址为主,有大约近445处,但革命遗址不能动,所以,只能造地。
当时,增加土地面积主要以填海造地为主,例如香港,香港填海造地历史最为久远,也最为成熟。经过多方讨论,延安人提出“向山要地”,再造“两个延安”的方法。这一想法的提出,引来了各方的争议。
不少专家学者担忧,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刚有明显的好转,就要削山造城,那么十几年的植树造林就成了泡影。并且延安山体土质并不适合造城。延安处黄土高原,主要以黄土为主,地质不稳,遇水会发生沉陷,可能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在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生态环境、灾害防治未明确的情况下需慎重决定。
黄土土质疏松
支持的一方表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是可以相互兼顾的,不是什么难题,项目是可行的。
的确,“向山要地”这一工程不仅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岩土工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软,稳固性低,增加了项目的难度。干还是不干?各方的不同意见让当地政府犯了难。
最终,延安政府拍板确定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城市发展方向。
“中疏”就是疏散老城区的密度,缩减交通压力,保护革命遗址,发展旅游业。“外扩”就是将老区部分城市功能搬到山上,外扩城市职能,将红色延安和现代延安相结合。
初步拟定延安新区范围为78.5平方公里,能够承载40万人口,划分为三个片区,分别是北区、西区和东区,北区主要分布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居住区,西区是区级行政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区,东区主要发展旅游业。
新区规划
2012年4月,项目正式动工,由于该区特殊的土壤结构,给前期施工作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自己就是专家,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在新的领域凿山开路。施工高峰期时更是调来7000多辆挖掘机,4000多推土机同时开工。为了方便居民用水,工程师耗资千亿,引入黄河水源,慢慢的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成功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延安削山造城,新区平均每亩的造价达到160万元。
延安新区灯光
从最新的卫星图上再次俯瞰延安,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跃然出现在黄土高原,新区建设基本完成。新区和老城的高度差在100米左右,横平竖直,交错分布的交通网络第一次出现在延安,打破了”三山两河”的局限性。新区的建成让延安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在平山填沟的过程中,不仅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围绕新区的城市绿化改善了原本的生态。
延安新区,山顶上的城市
十年,延安在沟壑中造了一座新城。对于延安人来说,平山造地,建新区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也是破解延安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目前延安新区已投入使用,行政中心,学校,医院,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大大缓解了老城的人口压力,削山建城,延安打造了一个成功范例。
关键词: